時值香港上市公司年報期,香港上市民企卻在不經意間是非纏身。
3月16日,博士蛙核數師突然辭職,股價暴跌36%。隨後不到一周,又出現大慶乳業核數師辭職。其後,多家香港上市公司延遲業績。4月10日,長江實業也公告建議更換合作長達39年的核數師。短期內港股市場風波不斷,引發投資者不安。"導火索應該是博士蛙事件,接下來就是其他民營企業被核數師要求要更深度調研賬目,所以需要延遲發布,形成了不好的市場氣氛。"海通國際環球投資策略部副總裁郭家耀稱。
渾水也來了。4月初,其高調稱:投資者需要小心香港上市民企。
此番言論將這些企業推向漩渦更深處。
有分析人士認為,也許個別公司有問題,加上整體經濟環境都不好,公司業績下降,引來了渾水的機會;不過香港上市條例嚴格,違法代價巨大,相信大部分香港上市公司都不算差。
業績低迷
無可否認,無論美國還是香港,的確有一些上市企業境況不妙。作為本輪風波導火索的博士蛙,這只一度受投資者追捧的"新股王",卻被指存貨和應收款激增,涉嫌賬目造假。
渾水將事件用"香港上市民企"字眼概括,順利將風波推至輿論頂峰。
市場對香港上市公司業績發布消息均呈負面。郭家耀稱:"去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就有所放緩,另外很多公司存貨和應收賬款都有上升,反映市場的資金比較緊張,影響到現金流動,資金流動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事實上,2011年,由於全球經濟形勢不佳,不僅香港市場表現不能令人滿意,A股市場及其他海外市場同樣萎靡。數據顯示,全球股市2011年的市值縮水12.1%,蒸發近6.3萬億美元。其中上証指數跌幅21.68%,深圳成指跌達28.41%,香港恆生指數下跌也近20%。
至於反映經濟運行的一部分主體──上市公司的業績情況,根據深圳證券信息公司數據中心統計,截至4月9日,披露2011年年報的A股上市公司共1433家,平均淨利潤同比增長12.58%。相對2010年,有六成公司盈利增速放緩。隨著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的調整,公司業績增速下降再次驗証了整體經濟環境並不樂觀的事實。從行業分類角度來講,尤其以有色、鋼鐵、化工、建材等行業減速最為明顯。
在港股市場上,與內地市場類似,一些跟外圍市場關聯較大行業,比如航運、航空、出口企業表現較差,反之,一些內需股盈利增長則比較良好。不過整體增速仍出現放緩局面。
中信銀行國際高級副總裁兼中國業務首席經濟師廖群表示,出口性的行業受打擊最大,而由於內需也在放緩,國內市場競爭也在加劇,對於非出口性企業,內需型的企業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指責理由
除卻市場因素,公司的財報項目處理也被容易指責有不實之嫌。
由於行業特點,亞洲果業曾一度被指"虛報農業資產,果樹無果"等。該公司財務董事宋治強對媒體表示,會計師審計農業資產並不是無法可依,以公司為例,果園內果樹也都需要按照一定標准來進行計算得到具體資產數目。
業內人士認為,公司業績下降有多種因素,核數師辭職只是個別公司問題,研究機構指責有些將問題誇大。
一邊廂則是香港民企年報風波不斷,另一邊廂美國上市中資股亦被不斷阻擊。
4月10日、11日,渾水連續發布報告指責美國上市公司大連公司傅氏科普威(傅氏)涉嫌虛假增加業績,並點名負責上市咨詢的中介機構致富證券曾有參與大連綠諾和傅氏的上市過程。
報告一出,致富證券立即站出來反駁。"我們絕對不會作假,也不會教唆別人作假,這個是百分百肯定的。"致富證券中國區董事致富證券董事葉海亞對本報說。
葉海亞強調,傅氏上市咨詢已經是7年之前的事情,甚至很多當年做的同事都已不記得或者離職,而且環境和條例都有所變化。"更何況我們當時只是最基本的上市顧問。團隊里還有其他證券公司,為何只點名致富,這很奇怪。"葉海亞說。
傅氏也對本報表示,公司已經看過整個報告,並逐一否認這些指控。這些指控都非常模糊,也沒有和公司進行過任何討論,調查並不合理。
傅氏表示正在給投資提供充分確切的披露,以反駁那些試圖破壞投資者對公司業務、管理以及運營上的信心的任何錯誤指控。
去年年中,同是香港上市公司的雨潤食品"中槍"。因渾水以巨額補貼為由出具做空報告,雨潤股價4天內跌去30%。
榕樹投資總經理翟敬勇表示,他們沒有實地調研,也沒有仔細審查過,就拿財政補貼來說事,並無意義。雨潤食品年報已經很清楚,也是會計准則所允許的,否則財政補貼放到那裡呢?"以政府補貼為例,只能算是利用游戲規則做的財政技巧處理。"翟敬勇說,正如很多香港地產上市公司,每年也都有公允價值計算,關鍵是看其年報里上市公司是否主動披露以及扣除補貼後的核心淨利潤是多少等。
無力的對抗
監察上市公司財務匯報質量的香港財匯局對本報表示,非常關注近期民企事件,不過大部分香港上市公司均有內地業務。在處理的個案當中,很多與內地擁有業務的公司有關。
財匯局表示,在調查過程中,會充分考慮就相關問題所提供的所有証椐和解釋,並給予相關人士合理陳詞機會。
不過,鮮有"問題公司"站出來直接反駁。據知情人透露,現在企業都擔心惹火上身,目前能做也只有盡力信息公開透明。
市場從來都是消息流竄,不是每個人都敢于做最後的裸泳者,若消息不明,只能先"走"為上策。郭家耀稱,專業投資者可以有自己的調研,但一般投資者依據基本上就是財報和公開信息,如果有消息指報表摻水,不會有耐心長期持有,最正常的做法就是先拋掉。"其實像企業作假還是會計師辭職,問題也是很嚴重,出現停牌的話,投資者第一反應就是賣掉股票。"中環資產投資有限公司董事楊延德表示,現在投資相對比較謹慎,雖然市場消息有一定影響,但還是會依據價值判斷來做投資。他表示,每一次有危也有機,關鍵是分辨真偽,不過現在短期內大部分公司沒有預計的那麼好。
葉海亞表示,上市公司集資獲益,有責任面對市場上各方監督。很多大行以及類似渾水的研究機構,可將其看作是在公眾立場闡述觀點。這些機構可能有錯誤或者牽涉自身經濟利益,但市場並不能不允許其存在。
香港老牌企業利豐曾因投行唱淡報告引爭端,利豐立即發布澄清公告,並召開分析員會議來解釋報告不准確之處,最後事件得以平息。
不過葉海亞也承認,一些中小型的民企可能根本沒有能力去對抗一個機構,這時或許需要時間去做証明。"與企業關聯的各方,比如銀行,審計師以及供應商,都會對企業有所了解。若真有問題,也不可能長期存在。"葉海亞說,"企業的發展是一個比較長遠的過程,如果真的沒有做假賬,時間會給証明的。"
(內容由新浪北京提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